李文,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演員,生于1969年,祖籍安徽合肥。黃梅戲,原名黃梅調、采茶戲等,起源于湖北黃梅縣,發展壯大于安徽安慶。
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,以明快抒情見長,具有豐富的表現力;表演質樸細致,以真實活潑著稱。一曲《天仙配》讓黃梅戲流行于大江南北,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。
黃梅戲前身即采茶調、采子、黃梅調等,后稱黃梅戲。起源于黃梅縣多云山區、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調,形成于清道光年間,流播于長江中下游的湖北、安徽、江西、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。邢繡娘、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、發展和流播作出過杰出的貢獻。
1995年2月,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“黃梅戲之鄉”。1995年8月,被文化部授予全國“黃梅戲之鄉”稱號。
黃梅戲角色行當的體制是在“二小戲”、“三小戲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。上演整本大戲后,角色行當才逐漸發展成正旦、正生、小旦、小生、小丑、老旦、奶生、花臉諸行。
解放以后,先后整理改編了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駙馬》、《羅帕記》、《趙桂英》、《慈母淚》、《三搜國丈府》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,創作了神話劇《牛郎織女》、歷史劇《失刑斬》和《玉堂春》、現代戲《春暖花開》、《小店春早》、《蓓蕾初開》。其中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駙馬》、《玉堂春》和《牛郎織女》相繼搬上銀幕,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。
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《天仙配》、《牛郎織女》、《槐蔭記》、《女駙馬》、《孟麗君》、《夫妻觀燈》、《打豬草》、《柳樹井》、《藍橋會》、《路遇》、《王小六打豆腐》、《小辭店》、《玉堂春》等。
嚴鳳英、王少舫、張云風、潘璟琍、黃宗毅、黃新德、馬蘭、陳小芳、張輝、吳瓊、楊俊、吳亞玲、袁玫、韓再芬、周莉、李萍、汪菱花、汪靜、李文、趙媛媛、孫娟、余順、周源源、周珊等。
黃梅戲2006年被批準為傳統戲劇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傳承人有:周洪年、黃新德、趙媛媛、韓再芬。 她扮相俊俏秀麗,嗓音甜美動聽,表演灑脫清新。 擅演劇目: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駙馬》、《戲牡丹》、《啼笑因緣》、《木瓜上市》、《回民灣》等。 所獲獎項:21屆中國戲劇“梅花獎”;1998年首屆黃梅戲“嚴鳳英獎”大賽金獎;首屆中國戲曲MTV大獎賽銀獎;2001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優秀演員獎;2002年全國戲曲折子戲比賽金獎。